
垃圾分類硬件指,分類垃圾桶設施,包括垃圾廂房、垃圾投放點、分類垃圾桶。部分小區使用垃圾廂房,部分商品房小區是樓層設置垃圾桶,更為常見的情況是門棟擺垃圾桶。
垃圾分類在社區內是否能落地,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是至關重要的部分。不同的投放設施,直接決定未來垃圾分類的管理方式。
垃圾分類的管理主要體現在,社區對居民的宣傳引導工作,物業保潔員的二次分揀分類收集工作。而垃圾投放點越多,管理層面和管理難度將越大。
所以最理想的垃圾分類設施為,廂房/點越少越集中,越好管理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,各小區的的硬件設施情況都不同,遇到的實際問題和難點也不同。在寶山路街道中遇到不少垃圾分類硬件的“疑難雜癥”,在此為大家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。
高層撤桶案例:
包運大廈、芷江公寓
從愛芬的社區工作經驗來看,樓層有桶,是成功推動垃圾分類的重要阻礙。20多層的樓,要做垃圾分類,如果每層樓增加1個濕垃圾桶,勢必會增加物業垃圾收運壓力,同時增加1個垃圾桶,也直接等于增加1個污染源,樓道內的衛生環境管理難度也將增大;同時每層樓的分類情況的監督和管理,對于居委會和志愿者來說也將變為不可能。
而高層撤桶對社區管理者來說,意味著巨大的挑戰。
小區檔案1
【基本信息】
小區:包運大廈
規模: 高層商品房,共計239戶居民
垃圾分類時間:2017年3月
【垃圾分類成果】
垃圾分類成效:社區在2017年3月開展垃圾分類∙綠色賬戶工作,目前分類狀況維持良好;小區克服高層有桶的難題,實現高層撤桶,在垃圾廂房集中投放集中管理。
社區實地回訪評估:投放點濕垃圾純凈度較高,遇到居民自主除袋投放頻率高
月濕垃圾減量率:46%
綠色賬戶日均活躍率:62%
包運大廈樓高 25 層,每層10 戶住戶。過去,10 戶人家共用樓層里的垃圾桶。 可是垃圾分類需要區分干垃圾、濕垃圾、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,只有小區里新建的垃圾箱房具備這種體量。
因此,這里實施垃圾分類的第一步, 便是高層撤桶,這讓大伙兒犯了難。
“20 多年的生活習慣說改就改? 我們心里是打邊鼓的。 ”小區自治理事會的老 黨員譚關明說。于是,小區里做了很多前期工作。 通源居委為小區置辦了全新的宣傳 黑板,在小區里、樓道門口的宣傳畫廊、樓 組宣傳欄等地,隨處可見垃圾分類貼士;業 委會成員及志愿者參觀了老港垃圾分類處 理廠,將帶回來的先進理念與居民做分享; 志愿者還打印了宣傳單, 挨家挨戶入戶做 宣傳,將前期準備工作做的扎實。
經過幾個月的準備鋪墊,3月6日,包運大廈施行高層撤桶。
25 個樓層里用了 20 多年的垃圾桶被撤離完畢,只用了半天時間。不少樓層的居民甚至主動刷洗樓層,用自家的鮮花裝點樓面。 這讓包運大 廈志愿者信心倍增。 此后,黨支部書記顏衛國為14名志愿者安排值班時間表,每日陪同志愿者值班,結束后再檢查每個樓 層,確保樓道里不堆放垃圾包。
——選自《社區晨報》報道